1、东西方管理思想应兼容并蓄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学说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界基本是以学习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案例为主。可以说,中国企业这30多年的快速成长,西方优秀的经营管理思想功不可没。
但是,在学习彼得·德鲁克、杰克·韦尔奇、彼得·圣吉等西方管理大师的思想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企业界应用较少,在国外却备受推崇,尤其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企业从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寻找动力和精神支柱,创造了飞速发展的奇迹。这让我们不得不对东西方的企业文化进行再思考。
现代企业管理涵盖几个大的方面:一是战略和文化,二是组织行为,三是量化分析,四是科技创新,五是市场运作。相比之下,西方管理文化的兴起源自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重视定量分析和科技创新,擅长运用统计知识与模型分析等工具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以提高组织效率。
所以,从管理的理性化、操作化和规范化等方面看,西方的管理思想似乎更胜一筹。而我们东方管理思想多注重企业哲学、行为规范、集体主义精神等。稻盛和夫带领两个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运用的就是东方的哲学思想。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时能解决现代市场竞争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企业里不仅有定量的问题,还有大量定性的问题,像人的心灵归属、企业的价值追求等,这些很难用计算机量化。人毕竟不是机器,培养好的心态、好的素质、好的人格,让大家拥有共同的文化理念,解决人内心深处的问题,往往比建设新工厂、安装新机器难得多。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里,很多国学典籍中都蕴藏着深刻的管理智慧。比如,《韩非子·喻老》中的“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而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讲的是系统论;《周易·系辞传》中的“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讲的分别是管理幅度和管理力度;《孟子》中的“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对以人为本的管理大有启发。所以说,东西方管理思想各有侧重,各有优势,我们绝不能非此即彼或者厚此薄彼,关键是要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
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针。作为企业管理者,对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也应当兼容并蓄,以中国文化为根本,以西方管理为手段,中体西用,在企业内实现和谐统一。在融合的过程中,渐渐形成适合中国企业或者东方企业的相对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
2、半部《论语》做企业
在众多国学经典中,《论语》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部。这些年来我反复诵读原文,也看过不少白话文译本,它不仅影响了我做企业的思路,也由此构筑了我的企业观。
回想自己多年做企业的经历,可以说就是“半部《论语》做企业”。这里的“半部”,与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半部”的含义不同,我指的是虽然学《论语》多年,但仍感觉学得不深不透,一知半解。即便如此,学习、应用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核心理念,对我做企业的帮助非常大。
企业到底应该怎么发展?孔子的两个重要观点可以用来考量企业对发展“度”的把握,即“过犹不及”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与我们今天讲的新常态下的平常心一脉相承。在做企业方面,我主张把握“度”和平衡:一是不要什么都做,有舍才有得;二是考虑可持续,既要看眼前更要计长远;三是考虑承受度和风险,有底线思维;四是制定“三分天下”的市场战略,不要包打天下。在做事方面,我主张中庸之道,力求达到最佳状态,最好处于0.618的黄金分割点,凡事不做激进派,不做落后派,做个促进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告诫我们,要处理好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做人做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把握分寸。做企业也是一样,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好企业与自然、社会、员工、竞争者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做企业是为了什么?孔子讲“仁者爱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真正的仁者要有爱的真诚,真正的智者必须做事利仁。企业经营以盈利为核心,但企业不是单纯的经济组织,做企业的根本目的还是要为社会大众服务。我们应有仁者的素质、修养和胸怀,有感恩的心态和爱人的思想,以包容理念和利他精神努力造福社会。很多企业不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赚了钱,但并不受社会欢迎,企业内部也矛盾重重。
孔子的思想对于企业管理也有重要启示。孔子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天下为公”指的是民主管理,选贤与能参与管理。人不是个体的存在,而是社会性的存在,所以不能一意孤行,只考虑一己之私。像现代公司制之所以被称为公司,也是指要有民主、规范、透明的管理。
此外,孔子要求做事应尽善尽美,这是企业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的用人观,告诫管理者要知人善用;“见贤思齐”的思想,可以作为对标管理的思想基础;“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告诉企业要做到先进简约。孔子主张终身学习、建立互动式组织学习,《论语》其实就是孔子和学生在深度会谈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
在核心价值观方面,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仁、义、礼、智、信”,西汉时期董仲舒将其提升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虽在后世的实践中失之偏颇,带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作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曾维系中国社会上千年,对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取向和文化纲领,企业归根结底是人的组织,树立良好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础。
《论语》是做企业的重要指南,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对于制定企业战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团队建设,乃至铸造企业家精神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论语》可以指引企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也可以成为管理者内心的一面镜子,时时调整思考的方向。
3、中国式管理的内核与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常讲中国式管理,那到底有没有中国式管理,其实学界是有不少争论的,有的人觉得管理就是一个现代管理,不存在中国和外国之分。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大,企业规模也很大,中国悠久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自然地会渗透到现在的企业管理里,成为管理的一种底层逻辑,于是就会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我们也叫中国式管理。在我看来,中国式管理有三大内核。
第一大内核就是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这里面既包含国学,也包含现代的中国文化,这是我们的基础。中国文化是中国式管理的人文历史背景,一般注重企业哲学、行为规范、集体主义精神等。其中,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治”“中庸”,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注重员工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在管理中体现为放手让员工自主工作,不过多干预,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易经》思想讲究辩证、变通和适应,强调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管理策略。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很多企业,一般都是从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寻找动力和精神支柱,也由此创造了飞速发展的奇迹。稻盛和夫做了两个《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他说自己的成功之道就是八个字“敬天爱人、利他之心”。这八个字其实就源于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运用。
第二大内核就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是历经了几个重要的阶段。20世纪被称为“管理百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有两位非常重要的管理界的人物,一位是泰勒,另一位是法约尔。泰勒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法约尔则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他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还提出了著名的14条“管理的一般原则”。
随后,大规模生产方法、流水线生产方式出现,造就了大企业,企业大了之后,人们又开始发现组织结构和人对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科层制组织理论,主要讨论的是大型组织的结构设计。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以及威廉·大内的Z理论,讨论的都是人的中心地位,人本管理思想开始在企业中受到重视。
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把管理上升到了学科的重要位置,提出管理是可以被学习的,企业里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大力推动了管理教育与管理培训,他也带动了MBA教育在全球的普及。在20世纪的后半叶,日本在管理方面的成就逐渐占了上风,丰田的精益生产、戴明在日本推行的质量管理、大前研一的战略理论等,都曾盛极一时。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学说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界那个时期以学习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案例为主。德鲁克、杰克·韦尔奇、彼得·圣吉等西方管理大师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在这第二大内核层面,中国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学习者的心态与姿态。
第三大内核就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长年的实践,中国产生了一大批企业、一大批企业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创造出了大量的管理经验,我们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管理学者写了不少的著作,企业家也开始把自己的经验都整理出来发表,也出了不少专著,其实这些就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管理。
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出现了华为的基本法、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宁高宁的“五步组合论”等重要经验和思想。我也给大家提出了“三精管理”模式,即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并进一步拓展成三精十二化四十八法,这是一套非常系统的管理工具。
我们一方面是肯定中国式管理,后续还需要不断地去完善它,另一方面,对我们中国企业来讲,中国企业的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过去这么多年,我们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管理,现在我们当然也会继续学习西方的管理,但主要是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管理思想,更多地学习中国式的管理,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形成的成功经验,这很重要。
关于中国式管理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式管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不仅仅是讲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而我们的中国式管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管理领域的一种具体体现,它是通过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来影响中国的经济,也影响中国的管理学科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进步与文化自信。我们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企业而言,首先是要做好中国式管理。
第二,中国式管理是我们中国企业在管理发展上的一个必然,同时也是指导我们中国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和理念。
早些年,在英美比较发达的时候,产生了大量的管理理论。日本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也曾经产生过日式管理,那现在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企业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国的一些大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创造出了很多中国式管理的实践和经验。所以,出现中国式管理是一种必然现象。中国式管理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适应我们中国本土市场和本土环境的管理方式,还能够帮助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独特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中国式管理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现在中国学界、企业界的这些管理思想与管理工法,其实对全世界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向海外,无论是在海外开拓市场建工厂,还是在海外进行一系列的并购重组,或者是与国外合作者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式管理也会被带到国际上去。事实上,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式管理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外的重视。中国式管理中的一些理念,如重视和谐、追求长期稳定发展等,也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管理而言,其实也是同样的,我们既要把现代管理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也要把现代管理和中国优秀灿烂的文化相结合,这样才会产生更多中国式的管理思想。
4、优秀的企业家还应该是企业思想家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现象:不少企业在壮大的时候,企业的精神却没有同步成熟。企业要进一步做强做优,要真正成为行业的领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企业思想。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头人,企业家有没有正确的思想,有没有独立的人格和高远的境界与企业发展的好坏关系重大。企业家应该是企业里的思想家,因为思想决定一切。企业家并不是因为企业做大而受人尊重,而是因为有思想才受到尊重。
一个企业要给全行业做出前瞻性的指导,就需要具备思想引领能力。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复制,优秀的管理经验可以借鉴,但领导者的卓越思想无可替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家群体快速崛起,涌现出很多企业领军人物。过去我们的企业家往往比较多地重视产品的产销量、市场份额、企业规模,以及在世界的排名,等等,而现在更多的企业家越来越重视人文思想和社会贡献。优秀的企业不仅是要出产品、出效益,还要出人才、出思想。
中国有思想的企业家非常多,有的体现在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探索上,有的体现在对企业经营规律的认识上,有的体现在对企业哲学伦理的思考上。这些思想既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国际水平;既是我们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应该说,现在中国经济能如此快速地发展,就是因为有一批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企业家、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在发挥作用。
一个有追求的企业,必须把企业上上下下的思想都整合起来、统一起来,形成企业独特的思想文化。杰斯帕·昆德在《公司精神》中说,在将来,建立稳固市场地位的过程,将成为塑造公司个性化特征及公司精神与灵魂的事业,这最终将成就一个强大的公司。在此过程中,要建立共同的愿景、目标以及对公司精神的忠实信仰。未来的公司内,只有信奉者生存的空间,没有彷徨犹豫者立足的余地。
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下一个目标,不只是创造更多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还要创造代表精神和灵魂的企业思想。做世界一流的企业需要世界一流的思想,有世界一流的思想才能引领世界一流的企业。我们的企业家还要能以先进的思想引领更多的企业健康发展,从而提升中国企业的整体水平。
作者:宋志平,著名经营管理专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创始主席来源:摘编自《经营方略(全新修订版)》,宋志平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