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汽车售后各类服务行业崛起,汽车后市场飞速发展,市场需求巨大。国外4S店模式和国际连锁汽修企业的进入,以及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和汽车“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为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截至2024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53亿辆,巨大的换新和售后需求将释放万亿级市场规模潜力,为汽车后市场创造了可观的发展空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2023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规模达5.9万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速达10.79%;初步估算,2024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规模达6.4万亿元。重庆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汽车产业重镇,其汽车后市场发展迅速,前景广阔,本文从多个维度简述重庆汽车后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01 产业基础
重庆拥有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链条,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生产,再到销售和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近年来,伴随着消费升级和个人用车需求的增长,汽车后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包括维修保养、美容装饰、二手车交易、汽车金融、配件供应等多个方面。重庆的汽车后市场发展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1.1 雄厚的汽车产业基础
重庆拥有长安、赛力斯、庆铃、长城、睿蓝、鑫源等十余家整车企业,以及上千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2024年,重庆汽车产量超254万辆,同比增长9.4%。其中,新能源汽车95.32万辆、增长90.5%,大幅领先全国增长率近60个百分点。产业的繁荣为后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 庞大的汽车保有量
截至2024年,重庆汽车保有量突破600万辆,位居全国城市前三。汽车后市场规模同步扩张,全年产值达850亿元,同比增长12.3%,显著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8%),位居全国前列。随着消费升级和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维修、充电、改装等需求将持续增长。
1.3 产业政策支持
重庆市近年来围绕汽车后市场发展,聚焦消费促进、产业升级及绿色转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主要涵盖置换补贴、以旧换新支持、基础设施完善及产业生态优化等领域。2024年7月出台的《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将汽车后市场纳入重点领域,支持发展专业化维修、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等生产性服务,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2024年8月,重庆市商务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加力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实现新能源汽车新增20万辆、报废汽车回收量增长25%、二手车交易量增长10%等目标,整合财政、金融及行业资源,推动汽车以旧换新与报废回收体系协同,强化全链条服务能力。
1.4 消费升级和需求
相关数据显示,私家车平均车龄增至6.2年,车辆维修、保养需求刚性增加;新能源车主对“三电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较传统燃油车高35%。另外,近年来车主对个性化服务(如高端美容、智能座舱改装)和便捷性(如上门保养、O2O平台)的需求显著增加,推动汽车后市场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
02发展现状
重庆的汽车后市场在市场规模、维保需求、二手车交易、充换电服务以及汽车金融和保险等方面都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2.1 维修与保养
据统计,2023年,重庆机动车维修企业(业户)达11049户,其中一类维修企业375户、二类维修企业1660户、三类维修企业(业户)8103户、摩托车维修企业(业户)911户,共计维修车辆4369945辆/次、维修量5492956次。
2.2 配件与用品
电商冲击与本土供应链优势。重庆汽配城线下交易额出现下滑,线上交易量大幅提升,天猫养车、京东车友会等平台抢占市场份额。
2.3 二手车交易
二手车市场车源充足、品类齐全,市民消费需求旺盛,小型非营运二手车交易登记“川渝通办”“跨省通办”,使得重庆二手车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二手车转让登记72.16万辆,同比增长11.90%。此外,二手车出口正在成为重庆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截至2024年6月底,重庆已出口二手车12796辆,金额3.6亿美元。
2.4 充换电服务
2024年3月,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2024—2025年)》,明确提出构建以超充为主体、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充电桩24.7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3.17万个,个人充电桩21.53万个,平均车桩比约1.8:1,优于全国2.5:1的平均水平。
2.5 保险与金融
2024年上半年,重庆绿色保险业务累计签单57.23万件,同比增长52.0%,提供的风险保障达到了10326.37亿元,同比增长61.4%。其中,新能源汽车保险签单53.99万件,同比增长49.6%,提供风险保障为8146.57亿元,同比增长82.2%。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潼南区围绕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业态,加快推进汽车后市场产业布局,正在全力打造全国第一汽车后市场基地。目前,潼南已吸引弘喜汽车、贝思远等30余家汽车再制造企业,年回收报废车12万辆,具备再制造20万台套零部件生产能力。
03竞争格局
目前,重庆汽车后市场竞争激烈但又充满机遇。一方面,传统4S店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新兴电商平台及独立售后服务中心也在快速崛起。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深,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统燃油车维保仍占主导,但新能源车维修门店数量逐年增加,连锁化与专业化加速。连锁品牌市占率TOP10企业(含天猫养车、途虎等)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传统4S店维保业务大量流失,但凭借主机厂授权的新能源技术优势,高端品牌(如特斯拉、蔚来)服务中心客户留存率仍旧很高。重庆本地连锁品牌“车享家”通过社区化布局(500米服务半径),在渝门店数量实现突破,复购率行业领先。
04 未来发展趋势
重庆汽车后市场在产业基础、政策红利和消费升级驱动下,未来5年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抓住新能源转型和数字化机遇,解决标准化与人才痛点,重庆或将成为西部汽车后市场的创新高地,并辐射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市场。
4.1 新能源渗透深化
预计到2027年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将突破50%,充电桩密度、换电站覆盖率同步提升,驱动后市场服务向电驱动系统维保、电池检测等细分领域倾斜。
4.2 智能化技术普及
L4级自动驾驶技术将在物流、共享出行场景率先商用,车联网数据服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4.3 服务模式多元化
定制化养护套餐、保险UBI(基于使用的保险)等创新产品占比提升,后市场电商渗透率提高。
4.4 绿色循环体系完善
政策引导下,再制造零部件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
05存在的问题
重庆汽车后市场的发展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5.1 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
低端产能退出缓慢,部分中小企业仍依赖传统维修业务,数字化改造投入不足。中小维修企业利润率下降,价格战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碎片化,传统汽修门店仍以“小散乱”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5.2 人才短缺
新能源维修技师缺口大,培训机构覆盖率低,中小企业数字化投入不足。新能源车维修需高压电操作等专业技能,现有技工转型培训成本较高;智能诊断、大数据分析等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全适配产业需求;智能网联技术人才稀缺。
5.3 后市场配套体系尚未成熟
尽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再制造等环节仍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产业链协同不足的挑战。例如,动力电池拆解工艺复杂且成本高,部分中小企业因技术能力不足,难以实现精细化拆解,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且存在环保隐患。此外,新能源二手车评估体系尚未健全,多数车型仍存在保值率波动大、残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影响消费者交易信心。
5.4 二手车流通效率偏低
新能源二手车交易中,消费者对电池残值信任度不足;二手车跨区域流通成本高,车况评估标准尚未统一。
06应对措施建议
解决汽车后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监管、制定并推广行业标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式来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
6.1 推动差异化服务与品牌升级
鼓励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如露营改装、车联网服务),建立技术壁垒;支持本土连锁品牌(如“车立方”“重庆快修”)扩大区域影响力。
6.2 强化新能源技术人才培养
联合高校、车企设立“新能源技师培训基地”,提供专项补贴;推动职业资格认证与行业标准挂钩,提升从业者技能水平。产教融合育才,定向培养智能运维、循环经济管理人才,支持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完善技能认证体系。
6.3 完善合规监管与标准化体系
制定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规范,强制资质审核;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平台,提升回收合规率。推动区域性二手车检测认证互认,制定再制造件质量标准并纳入全国流通体系。
6.4 优化二手车流通生态
推广第三方电池健康检测认证,建立新能源二手车残值评估模型;降低跨区域交易税费。
6.5 加速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升级
政府引导搭建“后市场大数据平台”,打通配件供应链与消费者需求;鼓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打造绿色服务标杆。
近年来,重庆汽车后市场依托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及政策支持,在新能源转型与消费升级的双轮驱动下,正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益运营”,在规模增长、新能源转型、数字化应用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但需破解人才短缺、同质化竞争、合规性不足等深层矛盾,智能化服务、绿色化标准与区域协同能力将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创新+技术赋能三向发力,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转型。
信息来源:重庆市统计局、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艾瑞咨询、企业年报及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