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地“模具+精密制造”推动产业发展

广东科技学院 张维合
2025-09-17


张.jpeg

“模具+精密制造”模式落地并推动产业发展,是一项需要系统性规划、资源整合和持续发力的工程。其核心在于利用模具作为工业“母机”的基础性和赋能作用,驱动精密制造能力的整体提升,从而增强区域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以下是如何落地的关键策略和实施路径:

一、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1.明确产业定位与发展目标:

     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基础、人才、技术积累、市场需求)、比较优势和未来趋势(如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明确重点发展的精密制造细分领域(如精密注塑、精密冲压、精密压铸、精密加工、光学元件等)。

    设定清晰、可量化的阶段性目标(如产值规模、技术指标、国产化率、龙头企业数量、人才引进数量等)。

2.制定专项产业政策与行动计划:

    出台支持“模具+精密制造”发展的专项政策,涵盖财税优惠、土地支持、研发补贴、设备更新改造支持、首台套应用推广、人才引进与培养等。

     编制详细的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各方的责任与任务。

二、强化核心能力建设

1.打造高水平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

    技术升级:鼓励引进和自主研发高端模具制造技术(如高速高精加工、微细加工、增材制造在模具中的应用、高寿命表面处理、智能化模具设计软件如CAD/CAE/CAM/CAPP等)。

    装备升级:支持企业购置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精密慢走丝线切割、精密电火花加工、高精度磨床、3D打印设备等关键装备。

    材料创新:推动高性能模具钢、硬质合金、特种合金等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建设专业模具园区/平台:聚集模具企业,提供共享技术平台(如大型检测设备、热处理中心)、供应链服务等,形成集群效应。

2.提升精密制造工艺与过程控制能力:

    工艺优化与创新:深入研究并掌握高精度加工工艺(如超精密车削、磨削、研磨、抛光)、微纳制造、特种加工(激光加工、电解加工等)、精密成型(注塑、压铸、冲压)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与质量保证:大力推广在线检测、机器视觉、传感器技术、统计过程控制、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制造过程的可控与可追溯。建设高水平的计量检测中心。

    自动化与柔性化:应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柔性制造系统,提高效率、稳定性和应对小批量多品种的能力。

3.深度融合数字化与智能化:

    数字孪生与仿真:在模具设计阶段和制造工艺规划阶段广泛应用CAE仿真(模流分析、结构分析、热分析、成型仿真),减少试错成本,优化方案。

    智能制造系统:推动MESAPSPLM等系统应用,实现模具设计、制造、试模、量产全流程的数据贯通和协同管理。

    AI应用:探索AI在模具设计优化、工艺参数智能推荐、缺陷预测与诊断、设备预测性维护等方面的应用。

三、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1.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建立由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或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模具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方法、精密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等开展攻关。

    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博士后工作站。

    组织技术需求对接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需求牵引:加强与下游高端装备、汽车、电子、医疗等终端应用行业的沟通协作,了解其精密零部件需求和技术趋势,引导模具和精密制造企业提前布局。

    供应链协同:建立模具、精密零部件、材料、装备、软件服务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打造高效、稳定、敏捷的本地化供应链。鼓励模具企业与精密制造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快速原型制造、精密检测计量、失效分析、技术咨询、标准制定等服务。

    信息服务平台:发布行业动态、技术趋势、市场信息、政策解读。

    人才培训平台:提供模具设计、精密加工、数控编程、质量管理、智能制造等专业技能培训。

    融资服务平台:对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设备融资租赁、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

四、培育市场主体与优化环境

1.引育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

     重点引进国内外领先的模具和精密制造龙头企业,发挥其技术溢出和产业链带动作用。

    大力培育本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鼓励其在特定细分领域或关键环节做到极致。

    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

2.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能源、交通、网络)。塑造区域产业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

五、人才培养与引进

1.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高端人才:引进模具设计大师、精密制造领域顶尖科学家、工艺专家、数字化智能化领军人才。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集聚掌握先进模具设计、精密加工工艺、数控编程、设备维护、质量管理、系统集成的工程师和技术骨干。

    技能型人才:大规模培养高素质的数控操作工、模具装配调试工、精密测量工、设备维护技师等技能工匠。推广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

    管理人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管理人才。

2.完善人才政策与服务: 有竞争力的人才提供落户、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配套政策,设立人才发展基金。

六、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

1. 拓展高端市场: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全球高端供应链。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行业展会,展示技术实力。推动“模具+精密制造”服务本地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

2.打造区域/产业品牌:

    集中资源,塑造区域“精密制造高地”或“模具之都”的品牌形象。鼓励企业创建自有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制定和推广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或地方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关键成功要素:

政府强力引导与持续投入:提供清晰的政策信号、稳定的预期和必要的启动资源。

龙头企业引领与生态协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整个产业链、创新链的协同至关重要。

核心技术突破与自主可控:在高端模具材料、设计软件、精密加工装备、核心工艺等方面力争实现突破,减少对外依赖。

人才是第一资源:能否吸引、培养和留住多层次人才是成败的关键。

市场需求牵引: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高端产业发展方向,确保技术和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持之以恒的投入与耐心:“模具+精密制造”是硬科技,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沉淀,不能急功近利。

总结:

落地“模具+精密制造”推动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高水平模具为基础支撑,以精密制造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强化核心能力、构建创新生态、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引育高端人才、开拓高端市场等多措并举,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合力,最终实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