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错人,组织的最大成本

2025-08-22


成功的企业家如巴菲特、雷军、任正非等,都将选对人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他们深知,优秀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因此在识人用人上投入大量精力。从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到具备特质的年轻人,选对人不仅能提升效率,更能避免组织陷入用错人的高成本困境。

选择对的人

巴菲特选经理人有一条明确原则:只选已经事业有成的经理人。这与他的聚焦和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完全吻合,体现了他对人才的精准识别和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深远考量。

他认为,成功经理人要具备5个特质:

●   丰富的行业和管理经验。经理人要知道如何运营企业,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成熟和稳重的决策能力。

●   令人信服的业绩记录,这是能力和才干的直接证明。

●   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   诚信和高道德标准。

巴菲特非常看重经理人的诚信等道德品质,他认为这是长期合作和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

基于这样的用人原则,巴菲特管理的各个子公司都能高效和稳定地运营。他认为,选择对的人比改变人更重要,因此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识别和选择合适的经理人。这种做法不仅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带来了长期的稳定增长,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选育用留这一人才管理过程中,是首要的。是人才管理的起点,如果所选的人不合适,之后的就会事倍功半;反之,则事半功倍。那么由谁来选?很多人误以为是人力资源部门,其实业务主管才是选人的第一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只是为业务主管提供更多的选择,或为其提供选人的工具和方法。越是优秀的企业家,在识人选人上投入的时间就越多。

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在《赢》(Winning)中写道:如果你舍不得花时间和精力来招贤纳士,那么你将来在管理上碰到的困难会花去你更多的时间。他坚持战略始于人才,亲自参与面试前125名管理人员候选人。

奈飞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认为,组织需要保持超高的人才密度。管理者要运用情景管理而不是控制管理的方法,这样才能使组织充满活力和自由。因此,奈飞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即为每一个岗位寻找最合适的人。奈飞的人才管理理念有3条基本原则:

●   招聘优秀人才以及决定员工是否应该从现有岗位离开的责任,主要在管理者身上。

每一个岗位都要招聘一个高度匹配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匹配的人。

●   如果一个人的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再匹配,即便是非常优秀的人才,也要跟他说再见。

雷军极其重视识人用人,为了找到对的人,会花非常多的时间与候选人沟通。在小米创立最初的半年,他将自己工作中80%的时间都用在找人上。当时,雷军把候选人列了一张表,一一打去电话。每次打电话,他都会先介绍自己是谁、想干什么事,并询问对方能不能给自己15分钟在电话里聊一聊,以及是否能与对方一起喝杯咖啡、吃个饭。其中一位候选人,在两个月里与雷军及其团队谈了17次,平均每次10小时。对于极其重要的人,雷军不是三顾茅庐,而是三十顾茅庐,他相信只要诚意到了,对方一定会来。

中国有句俗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把对的人安排在位置上就撒手不管。盲目信任和极度多疑,这两个极端其实都不明智,最佳状态是介于二者之间,既给予适度信任,又加以分析和判断,这才是明智的信任(见图1。明智的信任,需要同时考虑当事人的品德、才能和意愿动机。

微信截图_20250819100154.png

用错人,组织的最大成本

无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如孙子、曾国藩等,还是西方现代成功的企业家、投资家、管理学家,像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巴菲特、德鲁克,都极其重视识人用人的能力。如果你已是一名团队领头人,就必须学会识人用人,提升人事决策的能力。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管理者极为重要的能力。

曾国藩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正是因为其识人用人之高明。左宗棠评价他: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指曾国藩)清代学者欧阳昱评价他:予观文正(曾国藩的谥号)一生,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马勃,无不收纳。所以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

将一棵植物从苗圃移栽到田野并非易事,何况人呢?人性复杂,能力各异,企业要选对、用对人,远比园丁的工作复杂得多。一旦选错人,不仅业绩无法保证,还会影响客户和企业的信心。个别品德败坏的人甚至还会像侵害性植物一样难以被根除,这会令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

每个企业都曾经历过或正在面临着人才窘境,即便是最成功的企业家,提及人才也会有很多痛苦的回忆。很多组织活不长、长不大,或者大而不强、未老先衰,其直接原因是技术落伍、产品不力、销售疲软,而根本原因还是识人用人问题。可以说,用错人,是组织最大的成本。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不少领导者在处于困境时,受过冷眼、质疑、背叛;获得成功时,又被追捧、拥戴、嫉妒。世态炎凉让他们深知人性难以捉摸,无时不在的竞争压力也让其内心缺乏安全感,不敢轻易信任他人。若不能做好识人用人,时间一长,身边多剩唯命是从、阿谀奉承之辈,领导者也容易变得一言九鼎,独断专行。这是很多企业未老先衰的原因。

没有人才,其他一切资源都会被消耗殆尽。卓越的领导者都会把首要目标放在识人用人上,并致力于创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做好了这一点,其他目标的实现就水到渠成。正如德鲁克所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提升公司核心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对人。

识人的原则

很多人误以为企业最难的工作是攻克技术难关,其实选人用人比技术工作还要难,因为人的性格、能力各异,千变万化。相比产品研发、销售策略制定等工作,人事决策更加费神耗时,领导者识人用人的经验和能力的提升更非一日之功。

糟糕的管理会激发人性的恶,导致组织乌烟瘴气;而卓越的管理,能激发人性的善,让组织气正风清、高效绩优。著名人力资源专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曾说:有1/2的组织不相信人员管理与企业效益之间有联系,另外1/2虽然看到了这种联系,但也只是小修小补,没有意识到人员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那些进行综合整改的企业,也只有一半能坚持到改革见效。这样推算,大约只有1/8的企业在通过以人为先创造效益上做对了。

经验欠缺的创业者可能存在认知盲区,还没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投机钻营者不会重视人才培养,他们并非不懂,而是不想为人才投资,不愿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他们认为,培育人才像种树,太慢,最好直接伐木

企业里重财轻才的状况相当普遍,这一点,从财务报表就可见一斑。现金、土地、固定资产等被视为资产,并处于资产负债表中左侧资产的核心位置,而关于人的投入——工资、职工教育费用等,都被视为成本,被列在右边的负债一侧。当然,由于人才的价值不易衡量,因境而变,确实无法以固定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里,客观上也导致了很多组织视人为成本,而非资本。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但组织领导者心里要有本明白账”——人,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

有的企业虽已认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但不得要领,无从下手,比如缺乏合适的方法开展人才的选用育留工作,对人才的评价、激励不当,人岗错配,把人才工作视为行政工作,等等。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人想建果园,却不识种子和花果,不懂施肥浇水,不懂植物特性(比如植物喜阳还是喜阴,哪些植物适合种在一起,哪些又相克相杀……这样怎么可能收获丰收的喜悦呢?

对于人才,绝大部分企业和管理者不是不想重视,而是不懂如何重视,方法不得当,不能有效地吸引、任用、激励、赋能这些人才。不少企业的人才队伍,要么像无人打理的花园,野草丛生,要么土壤沙化或严重板结,移栽苗木的存活率很低,结果往往是依赖个人英雄,核心岗位缺乏替补,人才梯队青黄不接。

中国企业乃至公共管理者花了几十年才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但恐怕还要花不短的时间才会意识到识人用人等软能力的重要性。

企业要想吸引留住优秀人才,仅靠领军者的个人魅力和高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位置,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建立人才管理体系,构建发现、识别、培养、激发人才潜能的流程和系统,而不是靠老板或伯乐的火眼金睛。这个机制包括如何提高人才评估的准确率、如何提升面试官的素养、如何建立人才选用育留的体系、如何传承和更新文化,等等。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好似报时人;而建立一套机制和体系,让人才不断涌现,则如造钟报时容易造钟难,领头人千万别只顾着享受报时的快感,而忘记造钟的重担。

在识人用人工作中,常犯的错误有4类:

1. “重收轻种选核心骨干,只重视打粮食能力,不重视育种能力,只善于打眼前仗,不善于培养人才队伍。用人好似种水稻,要从选种子开始。不顾天性禀赋,把人看作钢铁、木头,意图打造成任意形状,是违背科学和人性的,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2. “拔苗助长高速成长的企业里常发生这类问题,把士兵当连长用,把连长当团长用,才不配位,导致问题频发。本想让他们解决问题,却成了制造问题的原因,员工苦不堪言,人才大量流失。

3. “依赖空降以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缺人才了就靠高薪招聘,其实空降兵需要适应土壤,如果不注意匹配度和适应期,存活率就会很低。关键岗位频繁换人,还会导致企业错失良机。

4. “临阵点将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不足,领军人才和骨干梯队缺乏储备,青黄不接,一旦机遇来临,就只能临阵点将,匆匆上场。这样做的成功率不高,且企业付出的代价极大。

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三点:不重视人才(认知问题)、不会重视人才(方法问题)、不能持续重视人才(机制问题)

华为曾提出赛马不相马,的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与其培养人具有识别人才的火眼金睛,不如建立机制,创造氛围,培育土壤,让人才像树苗一样涌现和成长起来。科学合理的赛马机制,会超越个体的局限和偏见去分析和筛选人才,但在形成完善的赛马机制之前,相马也很重要,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不少管理者连招聘工作都不重视,常常随意招人、拍脑袋用人。

至于如何相马,建议向战国晚期的吕不韦学习。

吕不韦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由商入政,扶立国君,最终进入政治高层。他志向宏大,还曾主持编写《吕氏春秋》,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在《吕氏春秋·论人》中,他把识人之法概括为八观六验,颇为精辟。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所谓八观,意思是:通达顺利时,要看他礼遇交往的人;身处高位时,要看他赏识提拔的人;富贵荣华时,要看他给谁花钱;听其言谈后,还要观其行动;闲居无事时,要看他喜好什么;学习时,要看他是否有见解;穷困时,要看他不接受什么;身份卑微时,要看他不做什么。最后两点考察的是一个人是否守得住底线。

所谓六验,意思是:得意时,看他是否忘形;享乐时,看是否能不生邪念;生气时,看他能否自控;恐惧时,看他能否坚持立场;伤心时,看他是否有恻隐慈悲心;经历困苦考验时,看他是否意志坚定。

招聘,是人才工作的起点,管理者绝不要轻易下放招聘权,这一点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很多企业在招人、识人这第一步上就错了,可谓输在了起跑线上。招进不合格的人就像选了不良的种子,无论之后怎么施肥、浇水,都很难长出好苗。常识如此简单,现实中违背常识的做法却无处不在。试想,对农民而言,首要的工作是什么?当然是选种子。一旦种子选错,农民就会一年到头白忙一场。当然,人比一粒种子要复杂得多,管理者通过多看、多谈,就会逐渐培养人感,就有可能选到更合适的人。

摒弃完美主义

优秀的人总是严格自律,因此也就容易对他人要求严苛,但优秀的管理者不会将岗位职责设计成只有完人才能胜任。任何人都有短板,优秀的管理者会将工作重点放在发挥人的优势上,而不是总盯着人的短板,他们既能用人所长,还须容人所短,会搭配班子,让团队能力互补。

正如贤惠的妻子不能指望丈夫既高富帅,事业有成,还体贴入微,擅长家务。同样,我们也不能将一个总监职位设计成既精通战略,又擅长执行,既能舌战群儒,又沉稳持重,这不现实。

如今,不少主管总抱怨年轻人躺平、一言不合就离职,其实可能是他们的用人方式冻结了员工的热情,比如总想让人削足适履,把职责范围和内容设计得过窄、过于死板,缺乏挑战。而且,把职位设计得过于具体,应变性和弹性很差,也不适合如今黑天鹅事件频发的VUCA环境。

以人为本的管理者,善于用人所长,而非苛责其短,他们擅长因才施,量体裁衣。他们擅长识别每个人的优势,然后将其整合在一起。其他主管用不好的人,到了他们手上,总能神奇地迸发热情、发挥所长,就像不管什么食材,到了米其林大厨手中,都会成为好食材。优秀的管理者,总能让平凡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

作者:朱岩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曾任华大基因集团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人才基因:人才管理与个人成长新视角》,北京湛庐云科技有限公司,领教工坊(ClecChina)摘编发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