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到14日,宁海县模具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家和相关部门人士参观考察了青岛模具行业发展情况,并与青岛模具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考察,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在考察过程中,笔者有感触、也有启发,现整理分享如下。
1、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鼎正、海瑞德、海尔等企业,我们在车间及办公区域都看到许多宣传标语,这些标语设计精致,寓意高远,它不会仅是装点,而是在营造一种管理文化,其背后与企业在推行和运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相联系,如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等。所以我们要提高对企业管理的认识。笔者一直认为,企业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管理是把刀,制度放在管理者的抽屉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一下;第二个层次是企业管理像一道门槛,迫使每个岗位都达到要求,而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容易以罚代管;第三个层次是企业管理如同空气,每一个员工身处其中须臾不能分离,因为这样的企业管理已经体系化、系统化,每个岗位违背制度和流程就寸步难行,这样的管理应该是最理想的,在建立起来后就会形成相应的职业文化,员工每天都要”呼吸”这种文化才能适应和成长。


2、我们需要正视钳工转型问题。这次青岛之行我们又取得了模具行业要降低对钳工的依赖的共识。在海瑞德,王总非常坦诚,一开口就讲到要通过标准化和提高加工质量来降低钳工的要求,大幅缩短配模时间。在车间,我们看出这确实是他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后来到君信模具,遇见从宁海走出的年轻老板林总,他反复强调加工和设计的重要性,特别是加工的重要性,他言谈“贬低”钳工,认为操机的价值要大于钳工,他的工厂产值5千万元,员工77人,车间配置的设备数量明显“过剩”,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模具企业要降低对钳工依赖,我们也早有认识,很多企业也被钳工“捆”久矣,但我们对操机工的重视程度似乎不够,其主要问题还在于降低对钳工的依赖也不是靠操机就行,背后需要做实实在在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就是转型、就是企业要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模具企业需要提高对工艺的认识。在保证模具功能和质量前提下要降低模具配作要求,需要的并不是单个零件简单的加工精度,而是要求加工控制每个零件的公差,其中包括公差值和公差带位置,这就需要建立面向模具设计要求的工艺设计职能,企业需要建立模具零件的公差内控标准体系,加工后需要配套三坐标测量和把测量数据应用到钳工配作上,把这些明确写入钳工作业指导书,优化现有钳工作业模式和规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的首先不是降低对钳工的依赖,而是需要解决钳工转型的问题,摆脱对传统钳工经验的依赖,后者更需要。我们都认真思考一下,目前先进机床的加工效能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多钳工一方面依靠数控加工的基准,另一方面是非正确利用或破坏加工的基准,这其中有很多问题。无论如何,我们需要钳工转型,完成钳工转型,那么过去那种对钳工的依赖自然缓解甚至消失。在厂外徘徊待价而沽的临时工,其价值都是被高估的,在业内叫嚷多年的瓶颈,也就不攻而破。
3、模具企业需要向专业化和产品化发展。这次参观的几家模具企业,有的是模具与产品一体发展,如海永昌电子科技;有的深度参与到客户的产品开发,与客户共同创新发展,形成先发的技术与成本优势,如应运汽车零部件。宁海模具人创办的金宁与继贤公司,也早早从模具向产品开拓,形成模具产品一体发展模式,企业紧跟国家发展的趋势,前后在宁海、柳州和合肥设厂,充满高速发展的活力。
今后模具企业需要向产品化发展。一是模具市场越来越卷,利润越来越薄,企业发展后劲不足,需要延伸产业链条,从产品中收获更多更长的利润点,反哺模具企业;二是面对当前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形势,模具企业需要重视专业化,再通过产品化路径,拓展材料、成型工艺等专业领域,增强模具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才能真正把模具做精做强,形成技术护城河,成长为行业小巨人。
4、模具企业要重视数字化管理。无论眼前管理还是长远发展,模具企业都需要数字化管理转型,只不过要根据企业自身基础和条件,做好规划,循序渐进。引进数字化管理需要企业管理转型先行一步,企业至少先搞清楚如何转型、解决什么问题,再管理先行半步。
模具企业提出数字化管理从信息化开始,已经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了,企业感受存在很多很大的落差,其原因有多方面。笔者觉得其中比较大的问题是企业依赖功能单一的套装软件,缺乏针对性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如企业上了MES,但没有覆盖重要的基础管理,如数据管理、知识管理、订单与项目管理等。
这次到海尔模具公司参观,我们需要细究看板背后的数据采集问题,没有数据的自动采集,所谓数字化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我们不要盲目学习,但数字化管理的理念一定要建立起来。对于模具的智能制造,包括自动加工单元和加工线,笔者觉得我们要从设计与工艺标准化、标准夹具应用等方面瞄准目标,抓紧规划,打好基础。长远来看,模具企业需要改变生产方式,提高专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只有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工厂面貌,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青岛考察之行,笔者还感受到青岛模具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眼界。如海瑞德,公司成立于2003年,员工总人数400名,公司提出了“做全球模具制品工程解决方案的总包商”的设想——丰富模具门类,拓宽模具应用领域,集成自动化装备;青岛市模具行业会员单位强强联合,主导开发了产业园区,打造了模具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当前形势下,宁海模具行业也需要发扬光大宁海模具创业创新的优良传统,继续弘扬企业家精神,我们要保持信心、解放思想、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再创辉煌,为宁海模具行业高质量发展蹚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