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本溯源话铜匠

宁波迪昌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葛宁贵
2025-09-15

宁海山多田少而衍生了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铜匠这一行,是在众多老行当中属于技术含量高的,这个行当在我国民间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铸造和使用铜器了

铜匠按经营性质分,有“生铜匠”“熟铜匠”两类。所谓“生铜匠”,就是以浇铸铜器为主,比如铜壶、铜、铜勺铲之类的浇铸铜器。“熟铜匠”则是以加工小型铜件和维修器皿为主,主要从事小件器物的制作和维修加工,比如箱柜上的铜角铜花,抽屉上的铜拉手,马桶上的铜箍、铜环,及日常的铜锁、钥匙。也制作小型农作的镰刀,修理钝锉刀,宁海俗称接、发锉刀

铜匠按操作习惯分左手铜匠与右手铜匠,其区别在于风箱设计不一样,另外左手铜匠在犁沙接时需有帮手帮忙敲鎯头,铜匠只负责齿右手铜匠敲鎯头及齿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

铜匠按营业方式分,有两种,一种是没有作坊店铺的铜匠,设摊铜匠或游方铜匠通常就是放一副铜匠担固定于大街小巷或挑一副铜匠的挑子流动于民间另一种有店铺作坊的铜匠往往在临街店外挂着白铁皮敲出来的一个很大的钥匙钥匙的牙齿高低错落,非常逼真便是铜匠铺子的招牌门市上摆满生活用的器皿的货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预先打制各种产品。不管是游方铜匠还是店铜匠都有两个长方形箱子的担子,箱子也非常考究,一般用上好的樟木制成。前担的箱体上有两只长抽屉,里面放有工具和半成品坯件,箱体上面架着根木柄长形方锉,一般的小件锉削就在上面进行方锉下面钉着一只凸起木头台阶功能类似于钳工操作台。后面的担子也有只长抽屉,下面是风箱,是专供生炉子着火用的。铜匠的工具有钳子、剪子、锤子、子、小锉刀、方木棒及一个大小不一的生铁砧台。

宁海城区老一辈铜匠,有支行口设摊的熟铜匠鲍定荣;大米巷设摊的钱仲庆;东门设摊的陈定夫,陈守林;小北门设摊以打制锡镴器与白铁皮的钱之才,以修磅称出名的郁启元。还有北山石家道地擅长机修的石灿;桃源桥铜匠以锡镴器为主的任全真;大米巷铜匠以黑白铁、修缝纫机为主的马贞荣。各乡镇有名的铜匠有胡陈朱柘武,茶院瓦窑头胡传意,黄坛王文祥,前童童连升、童时美及岔路的娄凤波,等等。

宁海铜匠锉、一砧都包含了力量,倾注了心血,同时也给家人带来宽裕的生活

铜匠技艺沉淀着历史和民俗的内涵,凝聚民间智慧的手工工艺是保留在人们身边的一种活的文化是宁海蜚声海内外模具制造业的源头活水宁海第一代模具人构架就是以铜匠为主体的本地手艺人,与闯荡上海滩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返乡匠人组成的。

1954年宁海县在手工业联社的带领下,创办了黑白铁五金铁器、棕绵、竹器木器、水作、油布雨伞裁缝服装等数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宁海的铜匠们在手工业联社的动员下都进入宁海黑白铁生产合作社,厂址在老城区义井对面的大米巷墙弄西边这是宁海成立最早的一家五金制造企业。当时的宁海黑白铁生产合社主营业务是黑白铁日用制品,兼做镰刀、锉刀,修枪械、做火铳,配钥匙、补锅做传统家具装饰绞链、修缝纫机、磅秤,修汽油灯、保险柜,以及维老式蒸汽机。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赋予原材料以完整构型和精确尺寸的加工工具,主要用于高效、大批量生产工业产品中的有关零部件。模具的概念来源于一种对复制物品的意识,它需要一种意识的参与,除此之外,它也需要一种行为做基底。中国早在5000──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了模具,制造青铜大立人、裸体带冠祭师立人像以及司母戊大方鼎这样的大型青铜作品。在古代,曾先后出现模具制作方式泥范、石范、陶范、铜范以及铁范、熔模等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从出土的实物看,可追溯至战国早期在我国,泥范、铁范、熔模被称为先秦“三绝”宁海的铜匠艺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兜兜转转后,他们也终于成为了第一代模具人。



74b7c787a29d5afd5bac7e6ea0063d4.jpg        宁波迪昌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葛宁贵

分享